电力群典型案例①校企共建“电力产业学院” 深化“校企共育 课岗融通 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日期:2024-03-07 来源:
字体: 〖打印本稿〗〖关闭〗

摘要:根据内蒙古电力行业企业转型需求和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时代特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群深化“校企共育、课岗融通、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成立“电力产业学院”,共建自治区级“电力工匠班”,对接电力产业链典型岗位,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三阶段能力递进培养,为自治区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校企共育;课岗融通;能力递进 

一、实施背景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电力行业企业面对迫在眉睫的转型升级需求,紧缺“精操作、懂工艺、重安全、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结构衔接不紧密,专业课程体系与岗位群人才需求契合度不够高等问题,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群联合区域龙头电力企业,实施并完善对接产业需求的“校企共育、课岗融通、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亟需的技术技能融入到专业群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二、主要做法

(一)共建“电力产业学院”,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与内蒙古鄂尔多斯电力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成立“电力产业学院”,健全产业学院组织机构,成立电力产业学院理事会,明确产业学院运行过程相关事项的决策程序和各方职责,为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障。电力产业学院下设“三室三中心”,即综合办公室,人才培养研究室、专业建设研究室、实践教学中心、师资培养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科技合作等工作。充分发挥校企各方优势,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1 电力产业学院运行机制 

(二)课岗融通,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依托“电力产业学院”,以综合能源领域-输-变-配-用环节为主线,将产业链划分为发电生产、调控运行、运维检修、营销计量四大岗位群,分工细化出运行值班员、继电保护员等21个典型岗位,梳理出风机控制、电机检修、电气运行等100余条岗位职业能力,对典型岗位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解构、重构,将其知识、技能需求转化为学生的素养、能力要求,着力推进课程改革,构建课岗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更契合产业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工作岗位要求相统一,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需求相统一,课程目标与岗位标准相统一,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相统一。 

  

2 课岗融通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能力递进,开展三阶段人才培养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生“识岗—跟岗—顶岗”三个阶段能力递进目标。识岗阶段在校进行《维修电工》《电力安全生产及防护》等专业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在合作企业穿插进行《企业环境认识》等职业认识实习;跟岗阶段在学校与合作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式跟岗实习,学校主要进行理论性较强的《电力系统基础》《高电压技术》等课程教学,企业主要完成《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供配电技术》等实践性强的课程以及对高压开关、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的日常巡检维护等实习实训;顶岗阶段在校企双方共同指导下完成电力设备的运行调试、继电保护检修等岗位实习任务。通过校企共育,实现三个阶段的能力递进,具备相应岗位工作能力。 

  

3 “识岗—跟岗—顶岗”三阶段能力递进培养 

三、成效成果

(一)校企协同育人成果丰硕

校企深度融合,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运维检修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托,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变电站虚拟仿真资源40余个,校企合作开发《供配电技术》等新形态一体化教材3部,开发《高压电工》《低压电工》培训包2个,服务学生学习和企业员工培训。 

(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推广交流、被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报道。近3年,学生荣获技能大赛国家级奖项14项,“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奖项16项,其中“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得自治区级奖项85项。专业群学生就业率超过98%,企业满意度超过97%,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在“金平果”高职专业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一。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职园区学府路1号   邮编:010070
招生电话:0471-5279084 0471-5279085   就业咨询:0471-5279086

版权所有 © 蒙ICP备案09004081号